中元节来了,鬼节习俗与食俗知多少?看看你的家乡都吃什么?

2023-09-01 00:46:03 来源: 读书文史

文 | 读书君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同被视为我国传统的四大祭祀节日。


(资料图片)

之所以称为“鬼节”,是因为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会被打开,地府的孤魂野鬼会跑到人间游荡,老话说“七月半,鬼乱窜”说的便是此意。

所谓中元节,主要是受佛道的影响。“三元”之说:即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在道家的说法里,“三元”是三官的别称,即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在中元节这一天,赦罪地官将会来到人间,考核审察人间的善恶,所以在民间中元节这一天还有祭拜地官的传统习俗。

中元节并不止是中国人过而已,在亚洲文化圈中也有其他国家过中元节,比如泰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也过中元节,其习俗上有所差异。而在中国不少地方,中元节不叫中元节,而称为鬼节,或者“七月半”。

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这一天,阎罗王会下令将鬼门关打开,阴间地府的饿鬼就会跑出来自由活动。而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是中国民间祭祀地官、赦免阴间鬼魂的日子,这时,人们会为过世的先人准备食物。此外,还会举行各种习俗活动,以表达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敬意,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一、历史由来

中元节的由来有诸多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起源于古代的“秋社”。中元节原是小秋,是农作物成熟的时候,按照民间的传统,需要祭祖,将新的一年里收成的新米用来祭祀,告知祖先这一年的秋收情况。

秋社为古时候老百姓祭祀土地神的节日,通常是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举行。在这一天,人们会早早起来做准备,用心整理好供品,带到田间去祭祀土地神,表达对祖先、自然的感恩,祈求来年的丰收。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中就提到:“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从中可以看出,早在古代,农历七月半是一个重要的祭秋节日。农历七月小秋是农作物成熟的时候,中国人向来强调孝道,在如此重要的日子里,祭祀祖先,让祖先尝新这样的习俗自然少不了。

此外,在《春秋繁露》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杓、秋曰尝、冬曰蒸。”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古代一年有四祭,这四祭分别是按照一年的节令春夏秋冬自然万物的不同,来祭祀祖先的。春天的祭祀叫作“祠”,夏天的祭祀叫作“杓”、秋天的祭祀叫作“尝”,冬天的祭祀叫作“蒸”,这就是一年“四祭”。按照其时令节气的规律,正月吃韭菜,四月吃麦子,七月为秋尝黍稷,十月为稻谷成熟。

总的来看,这里说的也同样是一个意思,在收获的季节,祭祀祖先,表达孝道。

关于中元节的由来,还有另一个说法:

传说有个叫目连的人,是一个孝子,平日很孝敬母亲。但是他的母亲不信佛,为人刻薄,爱财如命,她最恨出家人,每遇到化斋的僧人,就会恶语相向,后来死后被惩罚入地狱受苦。

有“神通第一”称号的目连,某一次在定中用天眼看到了其母在饿鬼群中受苦,和饿鬼抢夺食物吃。作为孝子的他,心疼不已,决定用法力来为母送饭。结果,谁知“食未到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悲痛不已,不知如何能够解救母亲于水火之中,故跑去问佛。佛让目连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设盂兰盆盛百味五果供奉十方大德佛,让天下的饿鬼吃饱,以此让母亲脱离饿鬼道。

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劝善行善的故事。后来,这种仪式就成了佛家的仪规。而目连救母的故事和传统儒家的孝道思想十分符合,后来这个故事也渐渐渗透到了中元节的习俗文化中。

也正是如此,后来经过了道、佛、儒三家的共同影响,中元节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又是祭祖、祈福,又是驱邪,祭祀鬼魂等多种习俗为一身的传统节日。

二、中元节的发展演变

总的来看,中元节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演变。汉代时期,中元节主要以祭祀祖先为主,同时还出现了追祭已故亲友的风俗。到了唐代,中元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节日,除了祭祀祖先外,还增加了超度孤魂野鬼的仪式。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元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以后,中元节又融入了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元素。道教将七月十五日视为“鬼节”,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民间信仰则将七月十五日视为“七月半”,进行烧纸钱、焚香等仪式,以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魂。

在现代社会,中元节依然保留着其传统的仪式和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烧纸钱、焚香等,还会在街头巷尾搭建祭台,供奉食物和酒水,以超度亡魂。此外,各地区还会举办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如广东潮汕地区的“烧纸船”和福建闽南地区的“放河灯”。

三、民间习俗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全国各地的中元节、“七月半”的祭祀习俗也略有差异。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习俗:

1.祭祖:中元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祭祖。人们会在家中或祖先祠堂中祭祀祖先,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

2.“施孤”:农历七月“冥府开禁,鬼魂过年”,人们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在家门口或者路边摆上食物,酒肉、水果等祭品祭祀孤魂野鬼,有赈济饿鬼之意,也称为“施孤”,意思是让无主的孤魂野鬼能够吃饱,表达了人文关怀。

3.吃鸭子:中元节吃鸭子的食俗由来已久。相传鸭子会游泳,可以过奈何桥,给祖先送去祭品,所以人们会在中元节这天,选择宰鸭祭祀。此外,“鸭”与“压”谐音,吃鸭子有压住邪气的意思。

4.放河灯:在沿海地区,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将点燃的河灯放入河流中,意思是为亡魂照亮回家的路,指引亡魂平安过渡。

5.吃面羊: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区,有吃面羊的习俗。有些地方亲戚之间还会互赠面羊。长辈往往会提前蒸好面羊,到了中元节时送给女儿、外孙等,取羔羊跪乳之恩的意思,告诫晚辈要孝敬长辈,孝敬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北农村地区,民间还流传着送羊的习俗。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外公、舅舅给小外甥送小羊,其寓意为“平安、吉祥、如意”的意思。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羊”与“祥”音近。

6.吃素馅饺子:在北京地区,有吃素馅饺子的传统。饺子象征着一只只小小的船,象征着漂泊在孤海里的受苦灵魂,所以不能吃荤馅饺子,这也包含着佛家劝人戒杀吃斋的意思。

7.“七月半饭”:在江苏等地区,在中元节这一天,有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吃饭的传统,俗称“过七月半饭”。

8.吃龙眼、槟榔:在广东花县等地方,中元节有吃龙眼、槟榔等时令果的传统。

9.吃糍饼:在广西除了吃鸭子,还有做糍粑,糍饼的食俗,每到中元节前夕,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糯米、叶子等做好糍饼,并将其分给亲戚朋友。

四、读书君说

总的来说,中元节是一个充满故事和传说的节日,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中元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祭祀和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通过了解中元节的历史渊源、传说故事和习俗风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1.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张弓.中古盂兰盆节的民族化衍变[J].历史研究,1991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