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给卫星算出一条“最优轨道”

2023-08-07 07:14:3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陈杨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供图


(相关资料图)

陈杨已经当了整整10年的航天人,但他与航天的缘分,却是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他在“航天大院”长大,从小就不断接触到各种航天方面的知识。他的爷爷是1957年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建院时的首批职工之一。

物理课开始学力学,数学课学圆锥曲线,当时还是个孩子的陈杨学着这些课程,就已经忍不住开始联想,这些知识在航天航空领域“肯定用得上”。

“学的时候就特别用心。”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后来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陈杨的目标很“明确”,选择了清华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保送研究生后,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硕博连读。毕业后,陈杨也成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一员,站到了研制一线上。

他想做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独立自主研制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正是陈杨参与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他在其中负责系统总体和飞行轨道设计工作。

“当时面临的难点就是二院没搞过卫星,这是第一次,大家都没有经验。我负责轨道、实验方案的设计。任何事情刚开始做,都会面临行业的壁垒,我们就需要一点一点摸索。”他回忆着说。

研制经验不足、配套能力不完善,陈杨和团队里的其他人一起,硬生生蹚了一条路出来。他从早到晚都在进行计算工作,要给卫星算出一条“最优轨道”。天鲲一号需要实现对地观测、平台考核、新技术试验等功能,这些都对飞行轨道提出了不同要求。

2017年,天鲲一号成功发射。这之后,陈杨很快就投入了天鲲二号的研发工作。天鲲二号卫星具有“快速、全向机动”能力,能实现“入轨后立即开展任务”的功能,这也给控制系统设计“带来不小的挑战”。

这一回,已经快速成长起来的陈杨,成为天鲲二号的总技术负责人。用他的话来说,“入轨后立即开展工作,我们可能是第一个”。

再次面对“首次”的难关,陈杨带领型号团队,用大量的分析和试验来检验卫星的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人员对整星及30余台套设备,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分析,涉及力学、热学等方方面面。

在反复修改、一次又一次迭代之后,终于,天鲲二号成功发射入轨,还实现了新型姿轨控算法等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这颗卫星有着16台姿轨控推力器,就像是给卫星装了个“万向轮”,比传统卫星更加灵活。

卫星发射时,陈杨和他的团队也没能放松下来,他们连夜赶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1500余个遥测参数逐一分析确认。

陈杨带领的团队,成员不少是90后。这些年轻人闲暇时也会一起打篮球、踢足球。就是在他们的努力下,飞控算法在天鲲二号上稳定运行,保障在轨任务顺利实施。

4月24日即中国航天日当天,国家航天局对外称,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相较于国际上现有对小行星实施撞击记录,陈杨提出了通过脉冲修正、连续粗修正、连续精修正的“三段式”策略。

“小行星对地球确实是有威胁的,如果要防御它,首先要搞技术验证。”据陈杨解释,目前的技术难点在于精度,要“面临各种误差源的分析”,把所有的误差源都分析得非常明确透彻。

团队一共建模分析了13大类、几十项误差源。包括测量误差、天体的引力干扰等等。而他们将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力排除掉这些误差的干扰。

不过,小行星防御系统的完成离得还远,陈杨最近正忙于天鲲三号的研制工作。

几年下来,团队已经积累了经验,终于不再是“从零开始”。陈杨告诉记者,天鲲三号的功能将提升更多,比如能够实现星间通信。

他仍然在仰望星空,并且会一直仰望下去。他也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和他一样仰望星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