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 拉祜村寨的现代新生活

2023-06-15 15:57:43 来源: 普洱日报

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城出发,沿着绵延的山路行驶42公里,便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站在村里最高点向下望去,寨内保存完好的拉祜族传统干栏式建筑鳞次栉比地排列在山间。


(资料图)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村民彭娜儿一边哼唱着《快乐拉祜》的欢快曲调,一边拾掇着自家的民宿。“五一期间,家里的6间民宿客房天天爆满。”彭娜儿喜滋滋地说起民宿开张以来的好收益。

老达保是典型的拉祜族村寨,于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村里通过传统房屋修缮、农村改厕、村路硬化等方面的提升改造,既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夯实了基础,也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彭娜儿的家去年刚刚修缮完成。新居的主体由木板、木柱构成,屋顶斜坡大而长、屋檐低矮,鱼鳞般的瓦片铺满屋顶。“别看我家房子是新修的,施工程序都尽量比照传统工艺进行。先要打进带枝杈的树桩,离地面1.5米高左右搭横梁,两侧山墙高木桩上架檩形成房架,再搭细木椽子……”彭娜儿细致地向记者讲述房屋修缮的过程。

为了保护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和风貌,老达保启动老民居维护工程。保护修复现场请来文物建筑专家进行指导,从木头打桩、竹子撑梁再到房顶挂瓦,都要按照拉祜族传统民居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村里民居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

修缮一新的特色民居给彭娜儿一家带来收益的同时,村里的老人李石开也享受上了民居里舒适的现代生活。

墙上和地上铺着干净的瓷砖,亮堂的厕所里蹲便器、洗手台盆以及淋浴设施应有尽有。李石开家一楼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空间,解决了一家的如厕问题。

按理说,改厕是好事,但起初李石开一家还是很犹豫。原来就在几年前,李石开家的一楼还养着几头牛,既不卫生又容易传染疾病。“村里说把一楼改成户内厕所,我舍不得家里的牛就一直没有同意。”李石开回忆说。

传统的拉祜族民居二楼住人,一楼放杂物、饲养牲畜。“当初不愿意改厕的村民不少,要想在村里改厕,首先就要给一楼的牲口搬家。”酒井乡政府工作人员周青青介绍,村里为了动员村民改厕,将各家的牲畜从圈里赶出来,重新给它们集中安置了“新家”。

在村养殖场里,记者看到养殖场内设有水管、排粪池等设施设备,环境干净整洁。据村民介绍,养殖场里共有100多个圈位,每户村民可以分到一个15平方米的圈舍养牲畜。通过实施人畜分离让当地村民告别了“晴天臭气熏天,下雨污水横流”的生活环境,也让村里的旱厕陆续变成干净的水冲式厕所。

不只是改厕,老达保在不改变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通过房屋防潮处理、排水设施改造、铺设电线线路、改造居室和客厅等,尽可能满足村民的现代生活需求。

顺着平坦的村道,记者来到村里的小广场。随着象脚鼓咚咚的响声,舞台上的姑娘们有节奏地踏起舞步,她们热烈地摆动着手臂,灵巧的小垫步配合着双手摆动,开荒、播种、除草、收割……摆舞的热情欢快,让人沉醉在幸福和喜悦之中。

“我除了家里的民宿生意,参加唱歌跳舞表演还有分红,日子是越过越好了。”彭娜儿兴高采烈地说。她所说的“分红”,是指村民通过演出分享演艺公司的利润。2013年,老达保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全寨200多名村民加入公司。通过公司化专业运作,老达保实现演出的组织化、长效化,并向村民分享旅游和演出带来的收益。

这种“分红”机制既提高了大家参与演出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性。十年间,尽管村民们并未受过专业训练,但凭着酷爱歌舞、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执着追求,创作出了300多首拉祜族民间歌曲。

据介绍,近三年,老达保总接待游客人数累计达到160万人次,带动当地年人均增收1.7万元。 (载5月29日《农民日报》第5版,农民日报记者 唐旭,原文链接:https://szb.farmer.com.cn/2023/20230529/20230529_005/20230529_005.html)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