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课堂”中厚植青年人的家国情怀——“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走进靖西

2023-08-03 06:00:02 来源: 海外网

来源:中国网信网

7月4日开营仪式座谈会


(资料图)

7月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田野课堂靖西教学基地签约仪式暨“田野课堂”座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委会议中心举行。靖西市委有关部门领导和乡镇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田野课堂靖西团队的全体师生出席会议。会议由靖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陆长何主持。

7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那波发言

7月4日靖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陆长何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那波代表田野课堂团队发言,强调靖西市在边境治理、脱贫攻坚、人口与经济发展、文化多样性等方面所形成的治理经验和实践将会为“田野课堂”的教学提供丰富素材。

7月4日靖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学宇发言

新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冯国法为与会人员介绍新靖镇乡村治理的基本工作情况。他从基层党建、网格治理、四治融合三大板块展开陈述,并表示乡村治理需要高校和基层工作者通力合作、共同创新。

7月4日“田野课堂”教师代表苏筱发言

“田野课堂”教师代表苏筱讲师从“田野课堂”的发展历程谈起,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本次田野课堂的带队老师及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负责课题。学生代表李彦沨向同学们发出“在田野求融入”“向田野求知识”“为田野做学问”的三点倡议。

各代表发言结束后,“田野课堂”教学基地签约仪式正式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向靖西市颁发“田野课堂”教学基地铭牌,双方互赠纪念品。

签约仪式后,参会人员举行了“田野课堂”座谈会。陈那波教授从县域治理的中心任务、边境治理的兴边富民工作经验、公共服务的供给合作、数字治理的制度创新、乡村振兴的衔接与发展、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等六个专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调研课题及其主要思路。“田野课堂”各课题组研究助理就不同专题作调研计划和需求汇报。

7月4日新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冯国法发言

李彦沨就县域治理的治理中心与格局、政府部门之间的交叉合作、政策制定到执行的过程等主题提出调研计划与相应需求;刘沛璇就边境治理的兴边富民工作经验、边境稳定与边境繁荣的工作方法、跨境经济发展基础等主题提出调研计划与相应需求;许可就公共服务由谁来供给、供给什么、怎样供给三个模块提出调研计划与相应需求;沈牧就数字治理的历史进程、各阶段的工作重心、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反馈等主题提出调研计划与相应需求;邸琛书就乡村振兴局的工作组织、乡村振兴不同领域的工作思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主题提出调研计划与相应需求;李聪就县域经济发展的计策实施、财政收支状况、边境贸易与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主题提出调研计划与相应需求。

靖西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学宇从边关党建、群团组织、边境维稳、民族团结等方面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靖西市县域治理基本情况。

靖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陆长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靖西市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合作,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决策部署,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引入高校科研力量,将靖西市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基层党建、人才引进以及边境治理工作做得更扎实和富有成效。在县域治理方面,靖西市近年来主抓两个工作重点,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现已成为靖西市基层治理的有力载体和抓手;二是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夯实乡村治理基础,走出一条“形、实、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陈那波教授介绍,田野课堂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于2017年正式启动的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田野”二字不仅指向农村或者农田,也可以广泛指涉一切社会实践的场域,田野课堂是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改革,即由原先在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室内师生间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化为使学生面对真正的田野和真实的社会,引导他们观察现实世界的各种信息、变量如何相互交织,真正的社会如何运转,各要素在实际实践意义上的变化如何共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侯逸飞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老年家庭与心理健康”。在接受采访时,侯逸飞表示,大部分高校师生的课题研究方式通常围绕文献展开,有很强的局限性,同时也很容易与社会现实相脱节。“此次走进靖西,我们有机会走出书斋进入田野获取第一手资料,不仅有助于在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反观自己的研究和反思所研究课题的实际意义,也有助于同学们换一种方式学习社会学,从田野实践中感悟社会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和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李龙认为,靖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一个民族人口构成极为独特的地区,少数民族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在这里开展研究、教学和实践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有助于研究团队从靖西的发展经验与成果中挖掘提炼我国边境地区在社会及文化治理方面的优秀做法,从中总结规律,为我国更多少数民族聚居和边境地区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邸琛书作为学生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靖西这座边陲小镇让我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深深感受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调研我们希望了解到,靖西市的乡村振兴工作如何开展,不同领域不同板块不同单位如何分工合作;同时,靖西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占绝大多数人口比重的的县级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具有广泛示范意义的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可供总结借鉴。”

边境治理组调研

在接下来为期两周的采风调研中,田野课堂师生分为六组专题调研团队,分别是县域治理组、边境治理组、公共服务组、数字治理组、乡村振兴组、县域财政和经济发展组,陆续考察了靖西市当地党政部门、乡镇基层、边境口岸、企业学校、社区机构、特色街区等地点和单位。各调研组针对不同的课题侧重,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研走访,成果显著。

县域财政组调研

县域财政组调研

县域财政组调研

其中,县域治理组专题团队以“党建引领有力量”“发展布局有高度”“治理导向有情怀”三方面总结了靖西市域治理的特征与优势。边境治理组团队的调研结果表明,作为边境治理的研究样本,靖西市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一是靖西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统筹了边境治理中组织体系的复杂关系;二是边境治理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思路,寓专项治理于基础治理之中;三是具有“嵌入性”的特征,边境治理深度嵌入到靖西本地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络中,并以此为养分;四是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边境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启用各类社会力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人、财、物的紧缺。乡村振兴组专题团队则基于此次走访调研的所见所闻提出对县域乡村振兴的未来思考:乡村振兴的工作将如何发挥长期效应?如何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更大程度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泉动力?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走向何方?

乡村振兴组调研

乡村振兴组调研

乡村振兴组调研

公共服务组调研

公共服务组的足迹覆盖了市民政局、人社局、卫生健康局、医保中心、妇联等单位,他们还走访了壹心社工站、彩虹养老院等社会机构。该组调研成果总结出靖西市公共服务供给的三个特点:一是依托乡村振兴机制,实现对特定人群的精准服务;二是多部门交叉协同,公共服务全方位覆盖居民生活;三是社会组织初具规模,政府牵头助力服务项目落地。同学们表示通过本次田野课堂,扩展了学术视野,克服了沟通恐惧和障碍,强化了共情能力。

数字治理组调研

数字治理组调研

数字治理组在短短两周的“田野课堂”时间里探访了靖西10个党政部门、2个乡镇、3个社区、1个村。该专题组从“靖西用心用情用力推动人民共享数字治理发展成果”“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靖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靖西以数字化推进县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三个方面分享了此次田野课堂的经验发现和心得体会。财政与经济发展小组亦分享了三点收获与感悟:一是为靖西人民英勇无畏、责任担当的守边精神所感动;二是为靖西经济稳步发展、高质量发展所喝彩;三是为靖西在沿边建设、文旅融合、产业转型等方面的明天所期待。

7月14日成果总结会

在7月14日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田野课堂”成果总结座谈会上,陈那波教授对本次田野课堂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广西是调查研究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当年就在广西大瑶山历尽艰辛开展调查。如今,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广西的调研条件相比费老当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年里,靖西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打赢了疫情防控战,同时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兴边富民之路,也为青年人的调研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堂。同学们应该更加珍惜调研机会,在看到靖西市兴边富民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公共服务供给与百姓生活需求的契合机制、思考县域善治的路径,要“把田野信息带回课堂,把边境的信息带回北京”,“在身处田野一隅之时,也要思考国之大者”。

最后,靖西市委市人民政府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赠送象征“民族团结”的精致绣球。

7月14日大合照(结营仪式)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背景下,此次“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走进靖西活动期望与靖西市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靖西篇章,在鲜活生动、深度沉浸的“大课堂”中厚植青年人的家国情怀,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编审:蔡晓娟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