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消息:百年老校掌舵人:教育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把平凡的事情做好

2023-05-09 09:34:11 来源: 新民晚报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一个人人都能谈几句但又极难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时代在变化,教育观念在变化,汇师小学校长宓莹心里的想法却越来越清晰。从弄堂里的孩子王到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老师,再到百年老校掌舵人,她用日复一日的坚持留下了属于一代教育从业者的回答。

从“孩子王”到百年老校掌舵人

狭长的弹格路,几家公用的厨房……一代上海人在弄堂里成长,宓莹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上海还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方式,也没有丰富多彩的兴趣班,弄堂就是孩子们一起玩耍、游戏的主要空间。


(相关资料图)

也许真的有天生的“小朋友缘”,宓莹从小就是弄堂里的“孩子王”。每天上学放学就和大家一起活动,与伙伴们相处得好,还是少先队员和班干部。对待年纪更小的孩子很有耐心,看到他们犯错也不会觉得烦。宓莹说,回想起来,那个时侯也许就锻炼了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这样的亲和力也成为了择业的重要依据。1994年,宓莹进入汇师小学担任教师,这是她第一份工作,也开启了她一生的事业。每天一闲下来,宓莹就在学校里“到处看”,去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状况。孩子们也可以随时敲响她办公室的门,诉说自己的想法、愿望和烦恼。

在宓莹的记忆中,好老师的印象首先来自于自己小学的数学老师。她依稀记得,这位老师课上得生动,每天放学回家,自己都要从几门作业里找出数学先做,从来也不觉得难。“这位数学老师是一个风趣又严厉的人,最调皮的那些男孩子对她也有些敬畏。”也因为这样的经历,宓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数学。

“课堂首先要有活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但在90年代,老师们手边的工具并不如现在这样丰富。宓莹便常把课堂“搬”出去,引导孩子们在校内外、在活动中学数学,通过观察去认识和理解数学。她也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为孩子们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汇师鼓励这样的创新,希望年轻人有闯劲和干劲。宓莹进校时才19岁,但学校不吝给予机会,让年轻人承担了许多重要工作。1998年,学校进行语数包班的尝试,参与的三位老师都是年轻人,宓莹就是其中的一员。学校不仅给机会、给压力,也给年轻人信任和陪伴,让他们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从1994年到现在,‘赏识’陪伴所有汇师人共同成长。”校长赏识老师,老师赏识学生,学生赏识自己的同伴。学校里形成了一种气氛:大家都愿意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在互助互依的和谐氛围中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

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

在担起校长重任之后,宓莹开始释放自己的能量,“唤醒”更多灵魂。百年老校在她的掌舵之下,平稳地驶过办学体制改革、两校合并、多校区管理等阶段,并顺利踏上新的征程。

2009年,宓莹刚刚接过担子,就有人质疑,觉得不出三年,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口碑会受到一定冲击。谈起那段经历,宓莹感触颇深。“那个时候,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源变化和不同学校教师磨合的问题。”在她的主持下,学校制订了发展规划,形成了校本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南,推动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以专业支持方式促进教师发展。

这些工作总结起来并不“出奇”,关键在于如何实实在在地做工作。然而,做人的工作是最难的。“学校组织老师们撰写个人发展规划,第一次审核,情况并不令人满意。”100多份自我规划中,有的不太符合个人实际;有的对于自我发展还没有明确想法;还有的老师制定了新规划,但可操作性不够强。宓莹带领管理团队一一分类,与老师们逐个沟通交流。没有积极投入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规划的重要性;没有目标引领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没有具体操作步骤的,介绍学校的发展计划和平台,助力他们细化到每个月的工作任务。

与此同时,新鲜血液也在加入学校。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钢铁森林之中,拥有了更多教育资源,专业素质也更强,但在包容合作等方面缺少锻炼。宓莹便着手为他们搭建新平台,引导兴趣不同的年轻人组团作战,让他们轮流去做红花和绿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拿出时间和耐心,这些工作宓莹和管理团队一做就是十多年。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梯队发展良好。从最初1个校区、24个教学班,到如今3个校区、58个教学班、2700多名师生,汇师小学培育出了20多位高级教师,一批管理干部脱颖而出,为徐汇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高质量人才。宓莹自己也获得了今年的全国五一巾帼奖,站上了更高的平台。

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宓莹就越坚定。学习有学习的规律,成长有成长的规律,教育工作不会立竿见影,更不能急功近利。教育工作者更要耐得住寂寞,把理念坚持下去。“老校长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午后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那张总是笑意盈盈的脸依旧可亲。

王旭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