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8年的31个蔬菜大棚被200万担保救活
2023-07-05 08:34:58 来源: 海报新闻
山东农担累保达1550亿元全国居首,坚持为农担当——
(相关资料图)
烂尾8年的31个蔬菜大棚被200万担保救活
农业产业要做大做强,资金是一个卡脖子问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推动资金等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
“山东农担现在累保已经达到1529亿元,在保、累保规模包括风险防控等多项指标在全国都居于首位。”日前,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特别节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安民表示。破解三农融资难题、领航三农数字化发展,山东农担坚持为农担当,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有力“助推器”。
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粮稳民安”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作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山东农担着力撬动有限的金融资源,最大限度地精准支持粮食安全战略。成立五年来,山东农担在全省创新打造并落地了“农耕贷”“粮食规模种植贷”“农资购销贷”“沿黄流域农耕贷”等系列政策性担保产品,将亩均授信标准由1400元提高到1680元。截至目前,累计为全省3万种粮大户提供担保贷款110.2亿元,覆盖种植面积780多万亩。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钱哪里来?怎么用钱?这都事关粮食安全根基,也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山东农担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对资金引导的优势,在全国首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政策性工具+金融科技+现代农业”大田托管智慧服务模式,加快构建粮食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谁来种地”难题,在地方组织部门的支持下,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规范流转整合土地,实现土地的规模化整片、整村托管,客观上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
针对“怎样种地”难题,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引进新技术、新设施,实现种植成本下降12%,粮食增收10%,化肥、农药分别减量30%、20%。
针对“钱哪里来”和“怎么用钱”的难题,创新“5+N”“8+N”等担保贷款产品,破解农业投资回收期、生产经营周期和银行贷款期限不匹配问题,解决了产业升级难题。构建“产业+资金”双闭环管理体系,生成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的“账本”。
政银担合作,促进“万村共富”
“烂尾”了8年的31个蔬菜大棚,因为山东农担为其担保的200万元“强村贷”“活”了过来,这让禹城市伦镇鸿祥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和老百姓心里都乐开了花,不到3个月时间每个大棚收益达到4万元。
近年来,山东农担积极融入农业场景,与省乡村振兴局、省工行、省农行联合推出“齐鲁富民贷”,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开发了“强村贷”,与省妇联联合推出巾帼贷,与共青团山东省委联合推出“鲁青农担贷”等。结合全省“万村共富”行动,山东农担以打造党建工作品牌为抓手,深入开展“党旗插田间,互联共担当”活动,组织各党支部将支持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纳入支部党建品牌建设内容,同政府部门、合作银行、村(社区)等党组织进行结对共建,共同助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山东农担还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与各地政府“同频共振”,“量体裁衣”开发了400余个担保服务方案,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农业特色产业。据统计,目前,山东农担已在全省15市设立管理中心,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服务网络体系,担保业务已覆盖全省164个县,累保规模过亿元的县达到131个。通过产业链条延伸,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截至7月4日,已累计为全省25.78万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550亿元,有效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构建起“兼顾当前稳产保供和长远培育持续增长动能”的金融服务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了“金融活水”。
数字化转型,赋能“数字强农”
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关键词是连接。山东农担坚持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初步实现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目前已建成全国领先的担保大数据中心,构建了全省最具权威性的涉农大数据平台,接入了19类、2500多万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据,是全国农担体系涉农数据规模最大、维度最全、场景应用最广泛的大数据平台。
山东农担与省农业农村厅共同搭建涉农经营主体数据平台,打通省畜牧兽医局平台接入防疫检疫、无害化处理等数据,通过省大数据局接入自然资源厅、民政厅、市场监管局等10个省直部门数据,成功汇聚了省级平台数据。同时,还汇聚了地方平台数据、金融机构及相关专业机构的数据。
农业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模态多变、实时性强、关联度高,山东农担对存量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辅助决策,对各地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进行分析,实现担保政策的精准扶持;通过精准客户画像防控风险,在农担的预审系统中,大数据广泛运用在对客户道德风险的过滤上;通过大数据交叉验证判断项目风险,提高项目的审批效率;每月进行大数据保后管理,既能提高保后管理的精准性,还降低了保后管理成本。
同时,山东农担还将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在担保业务中,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猪、牛数量,能够实时掌握担保客户的种植养殖动态,比到现场更加精准、更加及时,实现“软信息”交叉验证和“硬数据”科学判断,极大地提高了风控质量。
(大众日报记者 赵小菊 通讯员 王睿千 报道)
标签: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 (2023-07-05)速递!日久光电:公司产品适用于各种触控方式的人机交互终端场景
- (2023-07-05)上市银行“发钱季”,40家银行分红5877亿!买银行理财,不如买银行股?
- (2023-07-05)组团来取经 岐山也要有教育新模式啦|焦点快看
- (2023-07-05)快讯:宝贝宝贝幼儿舞蹈视频_宝贝宝贝儿歌舞蹈
- (2023-07-05)张姓的来源简要概括_张姓的来源20字|独家焦点
- (2023-07-05)上海69家景区博物馆门票半价吗 定了本周六起上海69家景区 世界焦点
- (2023-07-05)今日申购:英华特、盘古智能、惠同新材_天天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