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冠军做客扬图讲堂为大家解读辛弃疾诗词与扬州渊源

2023-07-10 10:47:12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网

周冠军解读辛弃疾诗词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集大成者。辛弃疾和扬州渊源很深,他就是从这里渡江往南,开启了他的戎马生涯,扬州主题在他的豪放派词作中多有体现。9日下午,扬州市图书馆邀请到广陵区档案馆馆长、党史办主任周冠军,为大家解读辛弃疾的扬州诗词。讲座中,周冠军介绍了辛弃疾的人生故事、词作特点,重点解读了他的三首词。


(资料图)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大理寺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船经扬州,与杨济翁、周显先酬唱。词上片是回忆十多年前的战事,金主完颜亮悍然南侵、抗金志士奋力抵御的事。金人南侵,史称其残忍是“自书契以来未之有也”。1161年,完颜亮以六十万之众,欲“投鞭飞渡”,过江一举灭宋,宋高宗赵构惊惶失措,打算“放散百官”,逃命海上。虞允文、李显忠甘冒矢石,拼死抵抗,终使金人“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兵溃而退。完颜亮在扬州瓜洲被步将所杀。

下片“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辛弃疾时年三十九岁,所谓“老矣”,主要不是生理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自“隆兴和议”以来,投降派相继得势,辛弃疾空有抗金之志,而终未能如愿。对此他只得“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对官场这种沉重的厌倦感,是他感到“今老矣”的主要原因。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今日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像一场旧梦。”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是自己左右不了的。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用典的高明之处,是能够将众多典故融会贯通。在稼轩词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用典最为出神入化和经典作品之一,也是辛弃疾用典语言艺术的代表之作。

开禧元年,即公元1205年,辛弃疾时年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正在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也于前一年被起用,这让辛弃疾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老年得用,北伐有望。然而,辛弃疾不知道,起用他,其实只是韩侂胄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拉拢人心而已。不久,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可是他到任后,因与韩侂胄意见不合,韩侂胄便将其放到了抗金的二线。辛弃疾担忧之情无日不增,辛弃疾写下了许多心情复杂的登临之作,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一首。

辛弃疾的这首词,成就极高,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上,都可谓是集大成者,尤其是典故的运用,让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化,因而这首词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甚至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明代的大才子杨慎更是直言这首词是“稼轩词中第一”。

记者 王鑫 王璐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