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拍卖背后,地方债问题凸显! 环球聚焦
2023-06-30 07:40:50 来源: 财经白话
作者:子非鱼
(相关资料图)
近日,乐山大佛被拍卖一事,引发舆论关注。
根据时代财经披露:
“乐山大佛景区观光游览车和摊点30年经营权整体转让”的竞拍图片在多个社群传播。与此同时,“楼市下跌,乐山把乐山大佛给卖了”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
公开资料显示,乐山大佛景区观光游览车和摊点30年经营权为2021年11月29日拍卖,该场拍卖吸引328次围观,最终承包公司为乐山大佛实业有限公司。
这里面,牵扯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地方城市的债务问题,一个是地方城市楼市现状。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问题,钱的问题。
其实乐山大佛被拍卖一事,去年就已经传出,在去年那种大环境下,很多城市的财政捉襟见肘,不少城市开始拍卖国有资产以及经营权,来缓解自己的财政压力。
其中就有四川乐山将乐山大佛风景区未来30年的经营权作价17亿起拍。
此外,去年还有四川阆中将公办学校、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资公司的食堂食材统一配送服务未来30年特许经营权,起拍价1.8亿元。贵州榕江县8月23日,将殡仪馆20年经营权以1.268亿元起价拍卖。
还有一些地方,开始增加罚没收入,以抵充财政。如财新网报道的河北省霸州市大规模乱罚款。
公开数据显示,根据2022年7月各地公布的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在111个公布了罚没收入数据的地级市中,有80个城市2021年罚没收入呈上升态势,占比超过72%。其中,有15个城市罚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
为何地方城市现在都变着法地筹钱?因为财政压力较大,债务压力较大。
以乐山市来说,根据乐山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
2022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支出是315.12亿元。
支出是收入的两倍多,财政入不敷出,缺口达167.12亿元。
同时,机构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乐山市的地方债务余额为643亿元。这要乐山市四年半的财政收入才能够还得上。
最关键的是,这还是显性债务。
显性债务,也即地方的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光这个显性债务,就成为了当下很多城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75579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其中,一般债务149103亿元,专项债务226476亿元;政府债券373956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1623亿元。
从2022年年末的数据来看,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广东省债务余额最高,为2.5万亿,山东、江苏、浙江都在2万亿以上。
地方省市的债务率大多都超过了国际标准线。
债务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适当借债,有助于地方城市的发展,就像大家买车买房向银行借债一样。
不过,凡事都得有个度,在自身的还债能力范围内,借债有利于自身。一旦超出了警戒线,则存在风险。地方债国际通行的标准线是100%至120%。
目前,根据机构披露的数据显示,有14个省市自治区的债务率超过了警戒线。
37.5579万亿元,这都是显性债务,还没算上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主要是城投债。
城投债发端于2009年。在2009年之前,地方城市是没法借债融资,不能单独发行债券,也不能直接向银行借钱。
但在当时的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地方城市经济发展受困,需要宏观货币政策宽松,举债来发展。
这种背景下,中央松了口子。支持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融资平台(城投企业),然后以融资平台的名义发行债券、向银行贷款。
也即地方城市成立一个城投公司,由政府背书,以公司名义发债借贷。
口子一松,地方城投公司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到去年年底全国有3000多家城投公司。
城投债规模则如滚雪球一样。2009年,城投债券发行规模为1572亿元,2012年达到1.5万亿。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年底,全国3000多家城投平台,城投债规模在54万亿左右,超过一般债和专项债的总和。当然,城投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还有不少估计没有统计进来,有些机构预测达到70万亿。
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加在一起,超过100万亿。
这么多债务,怎么还?
过去基本依靠卖地还,但如今楼市布阵,土地收益持续下滑。
以乐山市来说,克而瑞四川的数据显示,2022年,乐山市销售面积较2021年下降36%。价格方面,乐山房价处于低位,整体呈现稳中小跌的趋势。
二级市场肃杀,一级土地市场同样如此。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卖地收入下降了23.2%。今年1至5月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4893亿元,同比下降20%。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财政部
这种情况下,根本还不动。
过去地方还指望中央兜底。但现在不同了。
2023年1月9 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还称: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以来有不少城市的债务问题搬到了明面上。
如何化解这些债务?
借新还旧只能是杯水车薪。至于通过降息来稀释债务,也是治标不治本。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并行。但目前这种环境下,开源难度很大,只能是节流了。
冗员裁撤、机构精简后续力度可能会越来越大。
标签: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 (2023-06-30)小八加油啊好妈妈(小八加油)|视焦点讯
- (2023-06-30)【全球快播报】不管卤什么肉,卤肉前多做“这一步”,吃起来鲜嫩无比,毫无腥味
- (2023-06-30)阿斯巴甜诞生58年:从肥宅最爱成致癌疑凶,A股哪些上市公司将受冲击?-世界热门
- (2023-06-30)当前看点!12的英语单词怎么读写(12的英语单词怎么读)
- (2023-06-30)华虹半导体:A股IPO获国家大基金二期30亿元战略入股
- (2023-06-30)“中国天眼”,又有重要新发现!
- (2023-06-30)中东国家:我们不需要“美国剧本”(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