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从不缺盐,煮土即可成盐
2023-08-27 17:25:04 来源: 腾讯网
历史上山西的民用食盐,来源有三:一是土盐,出于霍山以北各府、州;二是口盐,走西口进来,流行于黄河沿边的地方;三是河东池盐。土盐和口盐,任凭民间自煎自贩,无关于国家经济。特别是吕梁、雁北等地,土法熬制食盐,有“硝盐”“土盐”之说。如历史上应县的西乡和北乡,大约有数十个村庄,曾经有过一项久盛不衰的传统产业,那就是熬制土盐。
据新编《应县志》说,“明万历间应州负税盐民10353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一半”。清《应州续志》载,“盐帖56张,岁征银67.2两”。《中国实业志》载,民国23年,应县开熬盐锅300余口,年产各类食盐300余万斤。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开始后,县内的熬盐才成为历史。
食盐因来源不同,有海盐、井盐、池盐、岩盐之分。我县所产食盐大概因来源于土中,因而被叫做土盐。应县西乡和北乡土地斥卤,富含盐分,熬盐又有利可图,所以有许多村庄、许多人从事熬盐活动。东辛寨的义丰店,鼎盛时曾有熬盐锅二百余口,凭熬盐而成为应县首富。
(相关资料图)
熬盐的原理非常简单。地表土中含有食盐,而食盐(学名氯化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把盐土浸泡、过滤后,就得到盐水。再把盐水加热浓缩,然后静置冷却,食盐就结晶析出。但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如今,曾经亲身熬过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亲眼见过熬盐的人也多已进入晚年。说说熬盐那些事儿,一则也许会让后来人感到新鲜,再则也让后辈知道前辈生活的艰辛和智慧,三则简略记录一下此项技艺,后来之人或有可取。我自己虽然没有参加过熬盐,但我祖居的那个小村——南湛,却是一个产盐的地方。家父生前从17岁开始,一直到50多岁,先“上池”后“看锅”,与熬盐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因此,耳濡目染,我对熬盐也一知半解。
要熬盐首先要起土。每年的春天,盐滩上泛起一层白茫茫的盐土,近看则略呈棕黄色,呈疏松泡状。盐滩上除了有一种被叫做“盐丛”的耐盐植物能够生长外,几乎别无杂草。上年秋天,“盐丛”已经被人们割取用作燃料,盐滩就真的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起土,就是把盐滩上的盐土收拢起来。起土需要大量劳力。旧社会,熬盐户在起土季节,往往要雇用许多人。既付现钱,又管茶饭,本村、外村无论男女,趋之若鹜。集体农业那些年,也是整半劳力全员出动,打人海战术。
起土,先要用锄把地表盐土锄松,再用“刮耙”收拢成条埂。“刮耙”是一种特制的工具。一块长约50厘米、宽约15 厘米的薄铁板,横边中间安装与铁板成大约80度角的柄。拢成条的土,要用箩筐担到一块儿积成堆。滩大土多,盐土堆一般底径达十几米,高约七、八米,远远望去,像一座小山。而且一个滩上有好几堆。担土的人须盘旋而上,来回奔跑运送。锄土、拉刮耙和担土,锄土相对轻松些;拉刮耙全凭腰背用力,很累;担土,则非强劳力不可。我在杏寨中学读书时,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曾经参加公社盐场的起土,有过切身体会。
开盐坊的,只要春天积起了盐土(有时秋天也起土),就有了赚钱的希望。有了盐土,接下来就是滤取盐水,俗称上池。上池,先要用粘土做池。池紧靠盐土堆,池口约五尺见方,深约三尺,池底略低于地面,外高约二尺半。池底向外通一个径寸小孔,叫池眼。池眼下面挖一小潭,用来承接盐水。潭帮和潭底要用粘土拍实,以防渗漏。池底顺水方向铺一层高粱秆。然后把干盐土装入池中。装土时须用石锤(约20厘米见方4厘米薄厚的石板,中间垂直安装木柄)逐层拍打。拍打既不能太实,也是不能太虚。太实则盐水不易下渗,太虚则渗水太速,甚至“钻池”,水土俱下,前功尽弃。要恰到好处,全凭经验和技术。土装好后,上面要空出20厘米左右。然后把清水隔一层草垫(叫作冲水)缓缓倒入池里,要防止冲破土皮。慢慢浸泡、渗透,从池眼里汩汩流出的,就是澄清的深棕色盐水。好的盐土,一个池一昼夜大约可滤出七八担盐水。一个池匠每天必须上两个池。一口锅每天要熬三十多担水,必须两个池匠,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盐水。
把盐水加热浓缩的过程就是熬盐。熬盐需得建盐坊。盐坊一般建在盐土比较集中的地方。房虽简陋,但很大,至少要有八九十平米的空间。房后砌一个底径一米多的大烟囱。熬盐要用一口硕大的铁锅,口面直径约在2米以上。垒灶是技术活,既要赶锅,又要节煤。各部位的高低深浅、远近宽窄,都有讲究,又没有量化标准,全凭经验。
盐水加热浓缩到一定程度,盐大师傅不时舀起一点儿,吹吹看看,几时说熟了,要用白布包过滤,除去泥土杂质。滤出的泥土杂质叫做“盐拐”,也可以卖钱。滤液盛到一个与盐锅同样大小的“盔”里,静置冷却。盔,用荆条编成,里面涂以膏泥,但不漏水。每座盐坊大概需有三四个这样的“盔”。经过大约二十多个小时的冷却,盔的里面就结晶出晶莹的食盐晶体。盔里冷却后的盐水,仍要回锅,添加生盐水后再熬,循环反复,永续不断。成品盐则要逐日入库。一口锅每天大约可产三四百斤食盐,除去人工和燃料,获利颇丰。盐坊门上往往有一副对联:“三人共一心,白土变成金”,可谓不谬。
土盐有白盐、红盐、夹化、大化之分。白盐看似洁白晶亮,但含有杂酸和其他氯化物(如盐酸、氯化钙、氯化镁等)。红盐在熬制过程中要加入适量碱水(用碱土制取,方法与制盐水相同)。碱(学名碳酸钠)可以中和盐水中所含杂酸,并与氯化钙等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食盐与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石灰石)等,过滤分离。因而,红盐优于白盐。化盐则是把白盐加清水溶化后,重新浓缩,并加碱水中和杂酸杂盐,再过滤后重新结晶,因而更加纯净,又优于红盐。还有一种叫做夹土化(简称夹化)的盐,是用白盐的水溶液与生盐水混合熬制而成,同时也要加入碱水,介于红盐与化盐之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市场上食盐短缺,应县土盐不仅满足县内供应,而且远销外地。即使是粗海盐能满足供应的时候,县人也多喜欢食用土盐。据说,同样的菜肴,用土盐(尤其是大化、夹化盐)烹调出来的有味儿。
来源:朔州新闻网
原标题:话说熬盐
标签: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 (2023-08-27)台州一地突降大暴雨!多处路口交通管制
- (2023-08-27)河北最新预警!石家庄、邢台等地有大雨到暴雨,谨防强对流天气!
- (2023-08-27)我国掌握可控核聚变高约束先进控制技术
- (2023-08-27)怎么摆地摊卖画(怎么摆地摊卖画挣钱)
- (2023-08-27)禹州市钧台街道:合力攻坚促创建
- (2023-08-27)父爱之舟中领略的意思 领略的意思
- (2023-08-27)醉酒后被拘留需要多久才可以申请取保候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