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草原“变”了!
莫尔格勒河蜿蜒流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美不胜收。资料图片
内蒙古杭锦旗伊和乌素风电场。资料图片
【草原牧区行·内蒙古篇①】
苍穹下,沃野中,水丰草茂,牛羊成群,牧歌悠长。
壮哉,内蒙古大草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强调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光明日报调研组从今年8月起,两次去往内蒙古采访调研,从东端大兴安岭的松涛,到西端阿拉善的胡杨林,记者一路感受,一路思考。
内蒙古变了!眼前的大草原不再只是“蒙古包、牛羊、牧民”的简单叠加,而是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融合,旷古悠远与加速度的竞相铺展。一个守护生态屏障、产业创新求变、生活温暖和谐、汇聚时尚潮流的内蒙古,带着她蕴藏的勃勃生机和强劲生命力,横亘中国北疆。
守护生态屏障
——从“伐木出山”到“护绿筑脊”
“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
抵达内蒙古,眼前绿草如茵,沁人心脾。
记者镜头捕捉到的绿要丰富得多:有原野上苍翠欲滴的绿,有草甸上繁花点缀的绿,有沙漠上起伏跌宕的绿……
这抹绿,绵延2400公里,从东染到西,跟蓝色的天与湖相接,跟白色的云与羊群相连,又跟金色的沙与戈壁相融……
为了这抹绿,草原上的牧民不再游牧,停下勒勒车,收起蒙古包,扎根草原,守护一方碧草丰茂;森林中的伐木工放下锯斧,扛起铁锹,再植一方林海葱茏。就连静穆的沙漠也披上绿衣,变得活泼、耐看。
飞机盘旋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空,目光所及,“九曲长河”莫尔格勒河镶嵌于茫茫草原。
“像哈达!”同行的游客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在迎接我们!”
呼伦贝尔,我国自然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坐拥8万多平方公里草原。踏上这片“天边草原”,才能体会当地人口中“看草原就来呼伦贝尔”的自豪。
莫尔格勒河1319道弯,每一道弯都承载着牧民的日常起居,勾连着他们与祖先共同的生活记忆。以天地为家、逐水草而居,牧民在这里获取生活资源,也用心呵护着这里的每一株草。
“孩子们,不能向河里扔一点东西、吐一口唾沫……”祖母本贝朴素的话语,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旅游局局长道日娜和家人。
道日娜指着远处的牛羊说:“牧民夏天在这里放牧,他们自己的草场在牧草长得最旺盛的季节休养生息,有效地保护了生态。”
“但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草原也曾面临过压力。”道日娜坦诚地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蒙古包、散落道路旁的‘旅游作坊’,让草原喧嚣不止。”
一边是旅游经济的丰厚回报,一边是草原相对脆弱又珍贵的环境,当地人做出了抉择。2018年起,陈巴尔虎旗整合关停“旅游作坊”,经过严格筛选把关的旅游项目仅安置在景区的出入口,还草原以平静。
“草原生态、生态草原,这是我们打造草原旅游的品牌,也是我们祖祖辈辈的追求。”道日娜引以为豪。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总书记的话语说进了我们心里。”蓝天白云下,鄂温克苏木的牧民巴特尔赶着自家1000多只羊、100多头牛来到莫尔格勒河旁,“环境好,牛羊吃的都是‘中草药’,这样的草原,我们能不好好保护吗?”
记者离开时,道日娜追上前说:“一定要去看看牧民的新生活啊,这片草原为什么好,看看他们的生活就明白了!”
扎入草原,来到牧民乌兰其其格家。三进砖瓦房,现代装修,几净窗明。
“忙,都没空刷手机。”乌兰其其格说,“收割草,给牛羊储备冬草,要让草原歇一歇。”
自8月中下旬起,呼伦贝尔大草原进入牧草收割季。从她家窗口望去,远处的割草机、搂草机、捆草机正轮番作业。
从巴尔虎蒙古部族来到呼伦贝尔驻牧戍边,已有约290年历史。世世代代的游牧民在这片大草原上繁衍生息,用游牧方式实现草场的休憩。
进入新时期,游牧的人们停下勒勒车,收起蒙古包,住进砖瓦房。他们遵循政府科学指定的“草原轮休”时间表,执行着“草畜比例”,享受着草原生态补奖,使用现代化机械打理自家千亩草场。
今年雨水充沛,牧草长得好。乌兰其其格说:“草长得再好,也不能过度放牧,家里的牛羊是有定数的。”这就是“草畜平衡”,记者一路走来听到的最多的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6.16亿亩草原通过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每年有4.04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140多万户农牧民从中受益。从政府牵头到牧民自觉,“草原绿”越发浓郁。
当阳光洒满东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2000公里外的包头还在为迎接第一缕阳光作着准备。
包头市中心的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上,“时光漫步”徒步队的队员们已健步如飞。置身于1万余亩的城中草原,眼前便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动标本。
城中草原,来之不易。
包头曾出台并修订《包头市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保护这片绿地;2017年,包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赛汗塔拉城中草原西侧2800亩土地和地上5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全部恢复草原景观。
于是,一个面积达10680亩的草原雄踞城市之中。
“在我们内蒙古西部,在包头,有这样一片‘城市绿肺’,真的太宝贵了!”晨跑的市民阿木尔指着远处的居民楼告诉记者,“三亚有海景房,我们有‘草景房’。那房子,一房难求呢!”
在呼和浩特,也有一片“城市后花园”——敕勒川草原,连绵的青山、成片的绿树、繁盛的花草、清澈的湖水、戏水的鹅鸭……
绿色是内蒙古最浓烈的色彩,不论是辽阔草原、森林,还是现代化的都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景,正徐徐铺开。
9月,兴安盟阿尔山,这座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的小城,早已秋意绵绵。记者随姜慧鑫步入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三潭峡,清澈的哈拉哈河从山谷的石间穿过。
32岁的姜慧鑫是林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土生土长的阿尔山人。
“我的爷爷81岁了,1963年在桑都尔林场参加工作,是第一代林业工人。”姜慧鑫边走边讲起他家“三代林人”从“砍林”到“看林”的故事。
“父亲姜辉从小跟着爷爷在林场长大,1987年在桑都尔林场成为一名油锯手。”姜慧鑫回忆,小时候,父亲天不亮就背着油锯去伐木,清贫、艰辛、靠力气吃饭,成为那一代务林人共同的记忆。
2015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棵树被伐倒,务林人自此“挂斧停锯”。
“那一年,我父亲也由伐木工人转型为护林员,栽树育林,守绿护绿。”几年后,大学毕业本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姜慧鑫,受父亲影响,返乡就业,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着这一方林木。
如今,林区走发展森林旅游经济的道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就业者。旅游业也带动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经济林等绿色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从蓝图变为实景。
从“伐木出山”到“护绿筑脊”,大兴安岭年轻的一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开启了大兴安岭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狭长的内蒙古,生态多样,宛若一幅长卷画作。你看,那浓郁的绿色画布上,又勾画出几笔金黄。
内蒙古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巴音温都尔等五大沙漠。其中,库布其沙漠是距离华北最近的沙漠,是京津冀的风沙源之一。这里曾黄沙漫天,被称作“死亡之海”。
如今,站在库布其沙漠,眼前的景致完全颠覆我们的认知。
这里不再风沙迷眼,取而代之的是绿植遍地,远处蓝色光伏板追随着太阳,板间紫穗槐、黄芪等经济林整齐排列,板下矮化红枣、沙柳等植物扎根沙漠。
“1988年以来,亿利集团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对库布其沙漠进行整体治理,以1000平方公里为一个生态单元,集中攻坚绿化,并辅以规模化、机械化人工种植和飞播造林。”亿利集团库布其绿土地公司副总经理常朝辉介绍。
在这片沙漠中工作10余年的常朝辉,心中牢牢记着各种数据:“坚持治沙30多年,修复治理873.3万亩,库布其沙丘高度整体降低了1/3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库布其治沙给予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占全国总任务的40%,居全国第一位。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转变。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说。
诚然,治沙不是最终目的,让沙漠“开出经济花”才是最好的守护。内蒙古人民在沙漠上开出的“经济花”还真不少:赤峰市、兴安盟建成木本油料及特色果品基地,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建成沙棘基地,乌兰察布市建成灌木原料基地……越来越多的沙产业基地,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边治沙,还玩起了沙!
9月10日—12日,在库布其金沙岭沙漠度假区,“爱在弓弦·爱在库布其”沙漠群英会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沙漠越野赛车手前来参与。
静谧沙漠中,汽车发动机轰鸣;湛蓝天空下,汽车从沙丘顶端跃起,划出一条条优美弧线……
独贵塔拉,距离库布其金沙岭最近的小镇,现在有了个响亮的名字——“越野小镇”。曾经,这里一年的客流量不足2000人,如今,每年近20万人来探寻沙漠的神奇,四季不断。这里已具备完整的沙漠旅游产业链,其影响辐射到周边旗县市。
独贵塔拉不远处,蝴蝶兰怒放,花姿典雅,宛如万只蝴蝶齐飞。喜欢高气温、高湿度环境的蝴蝶兰,如今竟也盛开在沙漠中。
“飞舞”的蝴蝶兰点缀在这片金色之中,仿若诉说着万里北疆内蒙古的无限生机。
产业创新求变
——从“羊煤土气”到“追风逐日”
“我要跨上,跨上骏马,去追逐遥远的星星……”
看惯了天边、草原、牛羊的内蒙古人民,能把平凡活出诗意,也有勇气奔赴高远的“星空”。
富饶的资源是自然的慷慨馈赠,但产业发展较多依赖于资源开发,形成的产业结构矛盾,曾一度成为内蒙古发展中“硬币的另一面”。
把资源上的“羊煤土气”转换为经济上的“扬眉吐气”,改变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传统方式,走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产业多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当地人追求不懈的主题。
盛夏过后,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草场上,多数牧草已经被收割,卷成半人高的草卷,列阵排放。
芒来嘎查牧民哈登巴特尔斜倚在蓝色皮卡车前,衔着干草,看不远处的牛羊群,看见记者一行走来,远远地打了个招呼。
“这羊群有几千头吧?您一家养这么多?”看着像云朵般“飘”在草地上的羊群,记者上前询问。
“我负责照看我们合作社的牲畜。我自己家的几百只羊也在这里入了股。”哈登巴特尔说。
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介绍,过去把草场承包给牧民个人,羊群只在自家围栏里吃草。时间久了,草场容易固化、饲草种类变少。草场退化等问题,曾一度影响草原的生态平衡。
呼伦贝尔开始探索符合生态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现代牧业新模式。
2019年6月,芒来嘎查成立了新巴尔虎右旗第一家股份制畜牧专业合作社——芒来畜牧专业合作社。他们的模式是:牧户自愿以“草场+牲畜”作价入股,“16亩草场+1只羊”为1股,1股核定为2460元。
合作社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拆除网围栏,把牧民们的草场整合在一起,划分春、夏、秋、冬营地和打草场五个区块,恢复传统的四季轮牧,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
合作社又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乳制品加工厂、旅游营地,多产业融合发展。
芒来嘎查建立的克鲁伦旅游营地于2022年正式营业,向游客提供观光、体验、餐饮、住宿等一体式服务。
“合作社到年底分红,收入比自己经营还高呢。”芒来嘎查牧民傲德给记者算着账,“很多牧民不用自己放牧了,还可以去干点别的,收入又增加一笔。”
一个思路转变,草原上“牧民”变“股民”,“草场证”变“股权证”,草原上多了一群“现代牧民”。
越来越多的观望者带着牛羊,带着草地,加入股份制合作社。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中利(兴安盟)牧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奶牛群听着音乐,悠闲地走上转盘,一曲结束,机械触手已经完成了自动化挤奶的全流程。
这些奶源将全部输送给内蒙古乳业的龙头企业伊利集团,生产加工后走进千家万户。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点题——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
在“中国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说:“我们既要按照新的理念发展好‘羊煤土气’、也要抓住新能源发展的契机‘追风逐日’。”
带着对逐日场景的想象,记者一行来到了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这里的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在万顷沙地上架设起光伏板。板下的“追日系统”无声地调整着光伏板的最佳日照角度。远看,仿佛人们为沙地覆上了会呼吸的蓝色麟片。
原来,那万马奔腾般的能量就蕴含在这片广袤的寂静里!
向着光伏发电产业的上游追溯,记者一行来到了地处包头的双良硅材料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里,从熔炉里“生长”出数米高的单晶硅棒,它们将会被切割加工,成为光伏发电的基础材料。
“我们看准了清洁能源利用的广阔市场,将打造以单晶硅研发、拉晶、切片为中心,辐射光伏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为‘逐日’助力!”公司总经理刘国银充满信心地说。
辽阔的土地,强劲的风力,为内蒙古插上了“追风”的翅膀。风、火、光互济的电力结构与较低的电价、清洁的空气、凉爽的气候,成为内蒙古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独特禀赋。
记者来到距离呼和浩特市区25公里的和林格尔新区,扑面而来的风里仿佛带着科技的味道,一栋栋数据中心诉说着内蒙古怎样在蓝天白云下进行“云计算”。
在和林格尔新区的云谷片区,中国银行总行金融科技中心第1期项目已经封顶。这个中心被定位为中国银行分布式架构体系生产中心、集团云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
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16栋数据中心、6栋动力中心、2座110KV变电站以及金融研发、运维中心等单体建筑,满足30万台服务器安装需求。
这样的项目为何选择落户和林格尔新区?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园区建设办公室主管杨楠一口气给出了很多理由——
“呼和浩特有便利的交通,高铁两小时直达北京”;
“冬季寒冷,夏季凉快,自然冷却期长、设备控温不费电”;
“电价便宜、网络环境好、投资政策优惠、营商环境好”……
这些优势,为呼和浩特赢得了商机——短短10年间,在和林格尔新区这片土地上,中国移动呼和浩特数据中心、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东方超算云内蒙古超级大脑项目……一个个云计算项目拔地而起。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内蒙古深切嘱托。
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正是沿着这条路向前探索前进的。
记者一行来到了鄂尔多斯东胜区的新能源智慧陆港,这里是煤炭运输集散地,每天有数十万吨煤炭从这里向外输送。
空气清新、绿植环绕,紫色的、蓝色的集装箱整齐摆放、整装待发,红色的龙门吊格外繁忙,白色的氢燃料电池卡车有序装车、离场。
缤纷的色彩里,唯独不见煤炭的黑。
司机王成刚的卡车只需经历几分钟的集装箱与电池换新操作,便可开启今天第二趟运输旅程。
“没有陆港前,煤车要在煤厂排队等装车;到了电厂,再排队等卸车,一趟要十五六个小时。”王成刚说,“现在十个小时能跑三趟。”
鄂尔多斯市绿动煤炭运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峰向记者介绍,为了解决运输低效、空气污染等问题,他们用“新能源+数字陆港+散改集”的新模式,给煤炭运输业来了场大变革。
所谓新模式,是以新能源车代替传统重型卡车,以集装箱代替散装挂车,充分发挥陆港集疏运交通枢纽作用,运用信息化调度平台,实现物流运输、装卸、仓储全过程实时监控和精准调度。
司机王成刚和记者挥手作别,动力强劲的新能源卡车满载货物上路了,目的地正是这辆卡车的生产地——包头。
自2018年5月开始,北奔重汽这个位于包头的老牌军工企业,正式转型启动新能源产品研发。他们突破了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电机电控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的动力强劲的新能源卡车,如今正奔驰在各个城市之间的主要干道上。
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为内蒙古带来新的能源获取方法,也改变着这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旷古悠远的高原渐渐呈现出现代、时尚、活力的身影。
生活温暖和谐
——从“民生温度”到“幸福厚度”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低遍地花/
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
行进在内蒙古,当宽广的草原张开怀抱拥我们入怀,当湛蓝的天空和纯粹的云朵伴我们同行,草原牧歌的旋律总是从心底飘出。
这满天涯的愉快歌声,漾着“幸福景”,初踏上内蒙古,我们脑海里随之荡出的是牧民策马扬鞭、快意高歌的画面。但随着采访深入,一路采撷的笑脸一帧帧补充进来,我们忽地大悟:竟是我们“肤浅”了!这片辽阔土地上的幸福光景,早就不单一了!
车子驶入兴安盟阿尔山市圣泉小区,一幢幢红色小楼列队整齐地和我们“打着招呼”。每栋楼不过6层,每户皆南北通透。
这样的房子不是商品房,而是阿尔山最大的棚改回迁安置区。走进一个单元,记者抬手正欲敲周秀荣大妈家的门,只听阵阵笑声从房里传来。
“聊啥呢,这么高兴?”进门和周大妈老两口打过招呼,我们迫不及待地问。
“卖个关子!你们先好好看看俺这房!”周大妈话音里掺着东北味儿,性格十分爽朗。
我们正打量着明亮温馨的房子,周大妈已麻利地递来两张老房的照片。只看一眼,便立即让人想起电视剧《人世间》里的棚户区“光字片”。
“板夹泥”房,是我们学到的“新”词,其实它年代久远。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在阿尔山工作生活,最多时,职工和家属有5万多人。“板夹泥”房,是林区就地取材的产物和特色。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阿尔山市看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群众,叮嘱当地要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目前,阿尔山改造棚户区房屋近70万平方米,3万多棚户区居民全部“出棚进楼”。
看看周大妈现在的家:6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客厅干净敞亮,家具一应俱全,拧开水龙头就是清冽的自来水,阳台上的花草长得旺盛。
“搬进来花了多少钱?”
老两口掰着指头算起账:“旧屋就30平方米左右,但政策好,不管多小都给50平方米的新房面积,多出的每平方米2000元。因为俺们积极配合,还给了5万元补偿金,自己没花啥钱。”
住得不埋汰,精神头也不埋汰了。“你们进门不是问乐啥吗,正让老头看俺们演出的视频呢!孩子们在外地,我每天和老姐妹去活动室跳舞,时不时出去演出。小区里超市不止一家,健身器材也不少。物业常上门看俺们,过年过节还组织活动,日子滋润着呢!”忽地,周秀荣抬高嗓门,“要不俺们常说,现在大伙都改了姓了!”
“改了姓了?这话怎么说?”记者一头雾水。
“改姓‘福’了,幸福!”嘚,周大妈这梗一抛出,大伙儿都被逗乐了。
正笑着,周大妈又卖起关子。“俺们小区还有个别地儿没有的‘物件’!”溢着自豪,周秀荣两口子领着记者出门了。
步行不到五分钟,一抬头,一句话闯入视线——“记得住乡愁”。一旁的轨道上,停着辆绿皮小火车。
“这可是俺们林区人的记忆!老头子以前就是修小火车的。走,上去瞧瞧。”周秀荣说。
油锯、树起子、绞盘机……在被改造成展厅的车厢,近300件由小区业主捐赠的老物件带记者穿越到从前。曾经,森林小火车拉着木材在林场村屯进进出出。如今,“挂斧停锯”十年后,小城的经济支柱从“砍绿”变为“看绿”,但小火车不仅没从林区人的生活中驶出,还化身网红景点“看”着林区人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鄂尔多斯康巴什区采访的收获,是我们之前未曾料到的。
车轮前,道路突然开阔,多出几条车道来。
“进入康巴什了!”
比照当年某些外媒有关“空城”的写法,我们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城市大道车水马龙,行人如织;走进校园,繁花似锦,书声琅琅。
康巴什区第一小学有令人羡慕的绿地面积。“学校有20亩绿地,以前是街心花园,是政府特批给学校的。我们给每个班辟出菜地,让孩子们从大自然里学到更多。”听了校长王蕾蕾的话,我们感慨:即便在这个绿化覆盖率超过40%的花园城市,能把大片绿地毫不犹豫地划给一所小学,这样的大手笔足见康巴什对教育的重视。
“不奇怪!你们知道‘康巴什’的蒙古语释义吗?——‘卓越的老师’,重视教育是自带的‘基因’!”王蕾蕾笑了。
在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的采访再次印证了王蕾蕾的说法。中心一层的科学教室、艺术教室、拼搭教室、化学实验室,响起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康巴什五小的学生正在上拓展课。
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负责人王晓燕告诉记者,中心有400多个项目课程,每年能接待11000多学生,区里所有的学校都可以“下单”,少年宫来“买单”。
采访中,我们偶遇来咨询兴趣课程的家长刘怡,说起教育问题,刘怡笑了:“在这儿不愁上学!我们户籍不在这儿,但孩子入学很顺利,而且孩子在的学校与优质校合并,可享的资源更多了。”
不仅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更难能可贵的是,总数占比达到67%的非康巴什户籍学生也能充分享受同城待遇。“义务教育均衡优质”这句话在康巴什,早已化作滋润每株嫩芽的甘霖。
近年来,康巴什通过资源集聚推动人力集聚。可喜的是,康巴什的吸引力不只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教育、生态等民生选项上。恰如此,均衡发展在康巴什才不是空话;恰如此,人气才能汇聚升腾。
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哈乐穆吉养老院,我们见到了幸福的另一种形态——作为养老院,这里除了老年活动室,还有儿童活动室!
“不止!我们还配备了校车并配有志愿照管员,解决孩子们上学的交通问题。你们要是赶在孩子们放学后来,更会怀疑这儿是不是养老院了!”哈乐穆吉养老院负责人邹艳文说,养老院入住350多户,有牧区老人700多人、儿童80名左右。
不同于单纯、常规的养老模式,这里把“养老”和“育幼”结合起来,解决牧区养老、孩子上学和牧民进城的问题。
“为照顾在旗里上学的孙子,我和老伴离开牧区来城里,房租一年一万多元,身边没什么朋友,生活不太适应。2014年,我们带着孙子搬进来。这里关上门,单家独户、生活自主;打开门,左邻右舍、相处和睦。”其木德老人告诉记者,住在这儿,头疼脑热有卫生室,一年所有费用最高五六千块钱,最低的三千元。
说起养老院的好,刚和人下完蒙古象棋的英吉玛老人说:“我舍不得离开这儿!以前在牧区,串门要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有些朋友、亲戚可能一二十年都见不上一面。住这能照顾孩子,还能和大伙聊天唱歌,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第二个家!”说话间,英吉玛老人伸出大拇指,比了个大大的赞。
在草原,牧区老人养老是无法回避的民生难题。以锡林郭勒盟牧区为例,这里有3万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牧区人口的15%,占全盟老年人口的19%。牧区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养老设施不完善、看病就医不方便,当奔波了半辈子的老额吉、老阿爸日渐老去,谁来守护他们的晚年?
于是,创新举措出台——锡林郭勒盟在全国率先推广“集中居住、养老育幼、医疗护理、政府扶持、多元运营”牧区养老服务模式。
“现在日子美呢,看看书、聊聊天、下下棋,有时还会举办小型那达慕,让我们感觉回到了草原。”会吹笛子的宝音那老人刚和朋友演出归来,“大家伙也常在养老院演出,每年的老人春晚更是雷打不动!”说着,宝音那顺势比画了个蒙古舞的动作。
这群老人,当真热情又可爱!
汇聚时尚潮流
——从“悠扬牧歌”到“现代交响”
“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每次北归俯瞰时,内蒙古大地都是不一样的吧!
这一路,记者的眼睛不断被新景色冲击——旱田里水稻穗浪滚滚,光伏巨阵下果药茂盛,繁华城市上空不见一根电线,运煤干线不露一粒煤灰……
这一路,记者的耳朵随时“立起来”——干部们口中频频出现的是“模块”“应用场景”,企业家们口中讲的是“低碳”“偏好植入”,创业者们口中谈的是“模式”“IP”,就连偏远牧区的牧民,口中也是“遥感”“无人机云台”……
时尚的气质,开始浸染这片古老高原;现代的气息,已弥漫一个个嘎查、苏木,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还是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内蒙古?
秋风一路掠过草原牧区。内蒙古高原依然“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但它上空奏响的乐曲,已远不只是“悠扬牧歌”那么简单了。
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活跃在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如今仍保持着“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把艺术盛宴带给牧民”的传统。
抵达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后,记者被演员们的时尚风采所震撼——
小提琴技艺丝毫不逊于马头琴,脚下的舞步完美融于强劲的流行节奏,演奏的爵士乐颇有西洋韵味,跳的江南舞蹈细腻婉约……
“乌兰牧骑,时尚得很!”牧民那日松竖起大拇指。在观众喝彩的声浪中,记者感受到,内蒙古已成为一个舞台,这台上的舞者是全世界!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时的殷殷嘱托,醒目地镌刻在内蒙古艺术剧院走廊的红色幕板上,激励着创作者和演员们。
在呼和浩特,当内蒙古艺术剧院副院长田永东带领记者推开排练厅的大门时,大家被声浪“吹”得迈不动步。
如风掠林海,如骏马嘶鸣,那钢琴旋律中浓郁的现代感,那嗓子喉头发出的富有磁性质感的音符,仿佛要冲破排练厅,直抵云端,回荡草原:
“千年牧草根连着根,万家灯火门挨着门,神州大地一片青山绿水,我们是温暖的一家人……”
在内蒙古文化艺术界,“本土内容走出去,时尚形式引进来”早已成为常态。仅是记者眼前这个青年合唱团,就能融合长调、呼麦等艺术形式,将现代作曲技法用于民歌创作,把歌唱到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活跃在国内外的艺术殿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此真切!在这个剧院,原创民族曲艺节目《美丽乡村》、民族交响组曲《黄河》、歌剧《江格尔》……正紧锣密鼓准备的新节目足有38个之多!
在交响乐团团长杜敏眼里,创作交响乐《千里江山》,“创新最为关键”;在剧院演出中心主任梁斌口中,作品的“符号”“形象”和“时代感”是大家最为看重的要素。
记者离开时,创作中心副主任朱虹也带队出发了,这些满腔热情的主创人员要去采风,为新的交响乐作品《绿色长城》采集最新鲜的“原料”。
在无数个这样的旅程中,“悠扬牧歌”已变身“现代交响”,它的种子在艺术审美的浇灌下生长在人们的心田。
“现代交响”不只是听觉的享受,更有视觉的冲击。
记者驱车抵达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时,只见速度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和冰球冰壶馆等建筑拔地而起,风格既有浓郁民族特色,又兼具现代设计感,像卷云,又如哈达,把天际线切割出一段段流畅的弧弯。
绿色草原上,建起了一个白色的冰雪世界!
“内蒙古将举办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如今它已承担起很多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任务。”短道速滑馆负责人于洋说,“来参赛的运动员们将领略一个时尚现代的内蒙古!”
交谈时,只听不远处喝彩声不断。循声走进训练中心一个大厅,记者再次被眼前所见震撼——美丽姑娘呼伦和勇敢小伙贝尔的草原传说,被一场冰舞秀重新演绎。
完全想不到,这些擅长骑马的年轻人,脱下马靴,换上冰刀,依然不减速度激情。声、光、电交融的现代舞美,应接不暇的高难度特技,把人们带入那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中,带进“冰上草原”的美幻世界。
在北京冬奥会契机下迅速火遍大江南北的冰雪运动,在内蒙古早已埋下了根。
呼伦贝尔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左右,年降雪期长达7个月,冰雪资源得天独厚。在海拉尔全民健身中心的健身广场上,参与大众冰雪运动的人们摩肩接踵。
市民王家伟告诉记者:“在呼伦贝尔,冰上运动已不算新鲜事了。大家还组织起来,去牙克石的凤凰山滑雪场滑雪,那里有专业的冰雪赛事,也向全民开放!”
一路上,牧民生活的浪漫气息扑面而来。“现代交响”旋律中那最华美最动人的乐章,也正是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奏响的。
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巴彦托海嘎查,记者遇到了斯日特幼儿园园长何东瑛夫妇。
出生于达斡尔族家庭的何东瑛,有一双巧手,能弹钢琴,一天能挤200多斤牛奶。由于丈夫是牧民,何东瑛多年来陪着丈夫不断更新养殖理念,用先进的牧业技术照顾着200多只羊、十多头牛,并以现代牧民的身份为傲。
自己是教师,何东瑛每天和同事们照顾着100多个孩子,教孩子们打非洲鼓、练习流行音乐节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为的是让孩子们“在一个小小的嘎查拥有广阔的知识天地,让他们在未来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旅途中有本领、有眼界”。
“我们是平凡的草原人,但我们草原人的梦想可不平凡!”那一天的晨光里,何东瑛夫妇的话语和他们对待生活的信念,令记者久久不能平静。
秋去冬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各个民族在内蒙古这个大家庭里和睦共处、互相学习,抱成“石榴籽”,一同追求美好的现代生活。
记者在牧民生活中品读到,这样的民族融合,这样的观念意识,又何尝不是一种时尚?
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的乡土人才孵化中心,记者被90后“乡土人才”香莲的创业精神感染。这位经营果蔬大棚的创业青年的闯劲儿,令跟随她一同创业的老乡们也“心里装满了自信”。
她始终在学,“跟能人学,跟网络学,凡是对产业有所帮助的都是老师”。做直播带货不敢面对镜头,不好意思开口,她就请司仪公司的专业人员来给大家培训。
她不忘带着乡亲们一同在致富路上追赶。没有大棚劳动能力的,身体不好不方便出工的,就动员起来搞文创,她相信“总会有思路,总会有办法,总要融入信息社会的”。
“看,我考取的电子商务师证!”这位青年“领头雁”已舒展开有力的“翅膀”,“我一定要带着乡里人,办出个信息化的企业来!”
这样的青年人,在内蒙古越来越多。
阿尔山市的一家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里,90后青年姜峰林把草原上古老的食品制作方法视为宝藏,把没有育肥饲料参与的奶制品视为市场竞争中的砝码。
“不轻易在市场上跟风,不盲目扩大规模,因为草原对牛羊数量的承载力,比什么都重要。”姜峰林热爱这样的内蒙古——在融入现代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始终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草原生态平衡的尊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存于内心,付诸行动,彼此感染。
记者踏上归途时,只见连绵的风电机叶片飞速旋转,光伏电板逐日翻动,电动重型卡车呼啸疾驰、来回穿梭。
虽然耳边的草原牧歌依然悠扬,但记者深知它早已不是草原韵律的全部。作为传统,它如今只是草原牧区“现代交响”的一部分,与现代、时尚、绿色的音符一同跳跃,相得益彰。
亚欧大陆上,得到季风眷顾的内蒙古高原,曾用其博大的胸襟孕育了千年民族史,长久以来为我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所。今天,内蒙古人民又用其万丈豪情书写着大草原格局之变,重塑着心中北方家乡的模样。
壮哉,内蒙古大草原! (记者陆先高、邓海云、高平、彭景晖、陈旭、尚文超、陈晨、王潇、陈芃朴)
标签:
[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 (2022-11-11)岳犇健康,古法养生美容传承者,全方位带你打造自己的养生品牌
- (2022-11-11)美国延续特朗普时期对华禁令,外交部:坚决反对
- (2022-11-11)《世界开放报告2022》:2012年至2020年中国开放指数提升5.6%
- (2022-11-11)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中国空间站”受关注
- (2022-11-11)科技部:“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220家左右
- (2022-11-11)特斯拉宣布在美国召回超4万辆电动汽车
- (2022-11-11)互联网大会“黑科技”上新,有你喜欢的吗?